Tuesday, November 3, 2009

我的Workstation採購與整備

我知道寫這種文章很Geek,但不寫不快。

數周前我採購的新電腦終於到齊了,在下單前,我定了幾個目標:
1. 要能同時跑好幾個虛擬機器
1.1 要有雙螢幕
1.1.1 要有雙螢幕顯卡
1.2 要有大量的RAM
1.2.1 要有64位元作業系統
2. 要作為我的家用Server
2.1 要能安裝我帶來的硬碟
2.2 要能順暢的使用linux
2.2.1 要避開linux driver不好的硬體
3. 要有Full-HD顯示能力
4. 螢幕必須能接HDMI

網路上看來看去,發現HP電腦最為便宜,於是花了750買了HP Pavilion p6180t加HP 2159m螢幕,再從Amazon花190買了第二台HP 2159m螢幕。

我挑的p6180t有Core 2 Quad Q8300與8GB DDR3記憶體。收到後注意到內建顯示竟然是雙螢幕輸出,DVI與D-Sub各一,於是無須加買顯示卡,令人鬆一口氣。因為雙DVI輸出的顯示卡Amazon上Nvidia比ATI便宜又好,但考慮Open Source Driver的話ATI才是上選,是個兩難選擇。

算算發現若將來新增硬碟的話,電源功率不夠,為了安全起見再從Amazon花80買了一個OCZ 700MXSP,至此硬體部分算是搞定,總共花了1000元。

1. Vista與Windows 7

買的作業系統是Windows Vista Home Premium 64-bit帶Windows 7 64-bit升級權。Vista開機速度約40秒,還不錯,但我對HP附的那些Crapware很感冒。

某日心血來潮把Vista換成Windows 7。再把UAC調到最嚴格。開機快了5秒,程式執行速度幾乎一樣──畢竟是同一個核心,操作多了很多新招,大小改良予人好感。要不是微軟把UAC調弱,便可說是無敵的Windows了。(說真的,微軟把UAC調弱,造成UAC的好處完全消失,這真是個貽禍數十年的決定,背後會帶給使用者上千億的損失)

2. D-Sub與DVI

2159m的好處是便宜,DVI、D-Sub與HDMI都可接,還可發聲。雙螢幕一顆接DVI,一顆接D-Sub。很明顯的D-Sub螢幕較糊,因此把它放到比較少看的右邊。

只是Vista雙螢幕有個問題。它每次重開機都會將DVI的那顆螢幕設到邏輯上的右邊去,這跟我原先擺法相反,變成說滑鼠移到左邊螢幕的左邊會從右邊螢幕的右邊出來,而每次開機都要重設。

此問題在Vista上面似乎無解,過一段時間我就把DVI螢幕換到右邊去了。不確定Windows 7有沒有改善此點。

3. linux

裝上第二顆硬碟,玩玩之前放在上面的Ubuntu 9.04 32-bit。除了RAM只看得到3GB外,所有裝置都成功驅動。9.04在某次更新後X11就自爆了──常有的事。懶得處理,所以乾脆更新成Ubuntu 9.10 64-bit。

這版Ubuntu的kernel driver可說效能大躍進,ATI與INTEL的顯示驅動已經堪用。開機又快了一點,介面是目前為止的Ubuntu中最漂亮者,但是Xim軟體變成了ibus,中文輸入是一個慘字。好在當成家用Server不太需要打中文。

Virtualbox也變得容易安裝了,之前雖然aptitude可找到,但裝出來的是個不能用的垃圾,要手動處理,現在已經無此困擾。

4. Webcam與麥克風

忘了買,還要考慮linux相容性,等有閒錢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