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ne 30, 2005

冰箱裡面的貓

我常常跟人講起這個真實小故事。

以前有次我跟團出去旅遊,在遊覽車上即將吃午餐時,領隊向大家宣布為了確保餐廳的座位,待會他會先下車去餐廳,請我們下車後向右走,自己慢慢走到餐廳那裡去。

第一個下車的人是我,我雖然知道要向右走,但是下車後無意識地就向左手邊走了幾步。我後面下車的人似乎看到我往這邊走,因此跟了過來。

發現大家走過來的我有點困惑,但是因為大家都走過來了──怎麼好像是這邊才對咧?

我雖然停下來了,但是大家仍然繼續向這裡走來,人越來越多,就好像所有人都確定了一樣。最後我忍不住抓了一個人問,得到:「咦?不是這邊嗎?」的答覆。

因此連我也被說服了,走就走吧。直到最後領隊氣急敗壞地把我們找回來。

我認為這個故事有三個重點:
1. 一個小小的錯誤如何蔓延到整個群體。
2. 在這個過程中,所有人的反應都是合情合理的,但最後的結果卻是錯的。
3. 一開始的錯誤純粹是隨機的,我也有可能向右邊走,那麼最後的結果就是對的。
我記得在幾年前「カードキャプターさくら」流行時,曾發生過一件有意思的事,當這部卡通由上海東方電視台在對岸播放時,片中男主角的名字由李小狼改成了王小明,並且在fans中引起了騷動。

我一開始看到這個消息時,發文者說這是因為這個主角與中共之敵某宗教領袖李X志同姓,因此被改掉了。我聽到時覺得很有道理,如果是他的話的確有可能,點點頭繼續看下去。

但是當我兩三週後再看到同樣的消息時,發文者說這是因為這個主角與中共之敵某叛亂省領袖李X輝同姓,因此被改掉了。

當時我覺得相當困惑,基於先入為主的想法及個人的判斷能力。我覺得前者可能才是對的,畢竟前者與他們才有看起來足夠的關聯性。

但是那也不過就是「我覺得」罷了,我沒有任何資料來佐證到底哪一邊是對的,甚至我也不能排除下面這些可能性:

年月日,東方電視台老闆:什麼?我屬雞而這傢伙叫狼?不行不行趕快改掉。
年月日,東方電視台所屬翻譯人員的腦被一粒neutrino擊中了,使他覺得李小狼當然就要改成王小明才對味。
年月日,好惡作劇的駭客入侵東方電視台的網路,將所有對白中的李小狼改成了王小明。

……

這些可能性中有的看來有可能是真的,有的看來荒謬不堪。但是無論我對他任何的邏輯推理及想像,都不能確保猜出來的答案是真的。

你我都知道,真相往往荒謬之至,看起來最合理的不見得就是對的。

我從小就被教導說地球是圓的,而且它會轉。

天哪!這種騙人的鬼話你相信嗎?如果地球是圓的,那另一端的人可不就掉到下面去了?

在坐飛機時,我知道如果從亞洲出發,繞過美洲歐洲你又會回到原來的地方。我看到浴缸裡的水會逆時針向下流。因此我相信地球可能真的既圓且轉,即使我沒有親眼看過。

有些事情是可以確實查證的,某某大官在某年某月某日對某家電視台發表了某某言論,錄音錄影證據俱在,一個字也逃不掉。但是這種「我朋友」系列的消息,我怎麼樣也無法查證。

或許真的有那麼個傳說中的大大,他掌握了東方電視台這麼作的確實理由,半夜有人打電話給他說「嘿‧嘿‧嘿,你知道為什麼我們要把李小狼改成王小明嗎?」於是富有正義感的他把這件事公佈到網路上。

但是呢,我就沒有親戚在東方電視台上班。翻譯人員也不會在半夜打電話給我.因此我相信我的立場和網路上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一樣.都是聽來的。而我沒有辦法去分辨告訴我這件事的人是真的知道還是也是聽來的。

他告訴我的,可能是那些他覺得是對的的說法。

就像H-GAME的H從何而來,就像藍貓為什麼叫ドラえもん,網路上眾說紛紜,三四種講法,每個看起來有點像真的。

今天,我在網路上聽到的說法,大多認為是李X輝而不是李X志.我相信李X輝的說法對台灣人聽起來比較有吸引力,因為這樣子證明了共匪在打壓我們,使得這個說法很快地就佔了上風,並且引發熱血青年們齊來聲討。

一開始的說法是,
「共匪們可能是因為XXX而XXX。」
後來的說法是,
「聽說共匪們為了XXX而XXX。」
過了幾年變成,
「當時共匪們為了XXX而XXX。」
最後有個傻蛋把這個寫進他的書裡,再十年後人們會說:
「瞧,共匪暴政連這個也不放過」
…………一開始到底是怎麼知道這件事的?

……

在那些我整天坐著和人哈拉的日子裡,我必須防止某種八卦流傳的途徑,資料很容易就會被重複流傳,造成「大家都這麼說」的感覺。

讓我們來假想一個狀況。

首先是活動廣播站A小姐聽到了一個馬路消息,她很快地就告訴了某B這個消息,譬如說,「你知道系辦冰箱裡面冰了一隻貓嗎?」

二十分鐘後她告訴了某C同樣的消息,也許某D也講了,再二十分鐘後某B、某C、某D同時跑來我這裡。不約而同地提起了這件事:「哦?你也聽說了系辦冰箱裡面冰了一隻貓這事嗎?」

這個消息雖然駭人聽聞,但是三個人都這麼說總不會錯了。「什麼?我還覺得那個黃小姐是個好人呢!」

於是接下來每個從我桌前走過的人都順便帶走了這個消息,很快的系上人人皆知,除了系辦以外。系辦小姐們會一邊享用從冰箱裡取出的麥茶,一邊討論最近大家的樣子都怪怪的……

「所以呢,這件事大家都知道……什麼?一開始是怎麼知道的?無風不起浪,當然是有真相才有漣漪。」

最後,若有個人對我說:「你知道系辦冰箱裡面冰了一隻狗嗎?」在考慮個種因素,包含狗的體積,冰箱的容量後,我會得到系辦冰箱裡面不可能冰一隻狗的結論。

我想我一定會說:
「妳被呼攏了,那保證是隻貓啊!」

後記:依照修過流體力學的同學的說法,浴缸的水流與地球自轉無關──又是一個「我」系列的情報。

Friday, June 24, 2005

理論上我差不多畢業了

理論上我差不多畢業了,不過沒什麼感覺,往後仍在這裡待著。

之前我爹說要來參加畢業典禮,我說我都不去你來做啥?我想典禮也不過是個儀式,不會說過了一天你就真的把大學學業弄懂了,只是圖個方便,總要給國防部一個追殺你的起點。

照理說人長到二十多歲也該獨立過活了,我記得當初推甄時寫的讀書計畫還提到希望在畢業前達到經濟獨立,目前來看只能說做到了一半,黑心家教月收有一萬多,省吃儉用的話住宿加生活費可以完全自己打發──不過實際上這些錢大半用在伙食費與不能吃的ACG產品上。

雖然很想說我揮霍的是自己賺的錢,但平心而論,應該把這些錢看作父母投資在我身上的錢的早期回收。出來自己住,才知道人光活著就要花好多好多錢,父母把我養到這麼大真的是很不容易呢。

現在期待的是研究生薪水,把搜括來的民旨民膏分一點到我的戶頭來吧!

Saturday, June 18, 2005

外界對於理論物理學家的工作有著錯誤的想像

外界對於理論物理學家的工作有著錯誤的想像,譬如說,他們以為理論物理學家什麼都算的出來,但是一般而言能算analytic的東西很少,即使你的起手式是對的,能不能算又是另一回事。所以很多東西都只能算近似,發明一些近似與假設來處理問題。(另外,有些人以為美妙的數學就是好的物理?)

在我進入物理系以來,覺得最重要的計算大多用到一個符號,「~」,是不太精確的「等於」的意思,今天介紹一下它的妙用。

「approximately」,意思是說:「瞧,10000跟10001也差不了多少嘛。」如果不相減的話,兩邊的誤差不過萬分之一,已經很讚了。不過,在某些領域人家覺得1跟10000也差不了多少。

「of the same order」,它們在同個數量級。估計數量級的工作比起許多人想像中要來的重要,它可以看出我們的近似對於實際問題來說有沒有用。

這種用法有時候很爽,式子一路寫,沒有單位的常數一路丟:「pi跟3根本就是同個數字!」、「唉唷,2跟1不是一樣嗎?」──有時丟的太過火了,不小心就差了100倍以上,只好回去看看有什麼數字把它撿回來。(對於有些漫畫指出拿3代替pi是數學教育的墮落,我持完全相反的看法)

「proportional to」,左邊正比右邊,如果覺得常數不重要,丟了無妨,單位不對也無所謂──其實只是寫的人懶惰而已。

「maybe, I guess...」,你知道的,考試有時會不太確定……

「note that they have the same unit!」,這個最扯。我沒看過,不過據說在某本Gravation中有這種證明。

教我的老師中有一些人總是把算式寫的很邋遢,寫上黑板後才這裡那裡塗塗抹抹,用物理直覺來修正一些怪怪的因次,但是係數常常出錯。我想這是為何理論物理至今還沒有被數學家併吞的理由,因為算很多東西時用的不是數學,而是物理。而且一個理論數學上的self-consistent不表示它在物理上是對的。

Saturday, June 4, 2005

今天去買了MPIO公司的FL350

今天去買了MPIO公司的FL350,512 MB版本,整體來說感覺很棒,比我之前用的某雜牌好的多,不過錢包因此而透支了。原本其實是想買Creative的Micro N200,不過昨天去網上閒逛了一下,聽說品管不好──我不喜歡碰運氣所以算了。

選擇這支用的是道聽塗說法,老實說我聽不出差異,不過既然大家狂推,買總是不會錯了。去一家蠻有名的店時(一樣用道聽塗說法),
老闆:「我講半天也沒用,你一聽便知!」
於是拿了另一台說是雜牌的機器,放TOP主題曲給我聽,聽到一半突然換成FL350(動作真熟練),聽完後問我覺得怎樣?
我:「……對不起……我聽不出來。」
老闆:「……」
……好像作了很過分的事呢。

Wednesday, June 1, 2005

今天來上個課好了

今天來上個課好了。

咳咳,不知道這裡有多少人對於有人把光年當成時間單位這件事感到可笑的?光年呢,是光走一年的長度,所以是距離單位,這個在高中課本上有。而如果你到bbs上去說,這裡到某某星系要花n光年的時間,有八成的機會會有路人出來糾正你──畢竟很多人都上過高中。

如果有人有看過物理學的書籍,不時會在上面看到一些奇怪的等式,譬如說:

F = q^2 / r^2

這個式子與高中學過的F = k q^2 / r^2不同,k不見了。這個k的單位是N m^2 / C^2,拿掉了它之後整個式子的單位就變了。看似矛盾其實不然,這裡的q的單位並不是C,而是Dyne^0.5 cm。我們調整了電荷單位,所以k就沒了,這種單位制度叫做高斯制,許多物理學家喜歡用它。

意思是說呢,我們知道庫倫力正比於電荷相乘,反比於距離平方,因此寫下F = constant q^2 / r^2。這個常數在這裡很討厭,它無關於物理現實,但是你每次都得寫它,怎麼辦呢?我們就重新調整我們的單位把它丟掉,而有了上面那條式子。

物理學中有很多常數,其中最基本的只有幾個c、hbar、G……其他都是這些常數的乘積,而且隨著你的算式越寫越大而繁殖,到最後你的式子佈滿了常數,想要知道的物理現實被埋在裡面,你得很辛苦地把它們看清楚(省略常數不只是懶而已,不作的話有時候很難看清楚自己在算什麼,真的),因此任何能讓你的式子變簡單的方案都是受歡迎的。

譬如說,大家都知道時間與距離是同一回事,在相對論下它們和成一坨。如果我們把光速定為1,時間的單位定為光走一公尺的距離,則x = c t就成了x = t。而我們有E = m而不是E= m c^2,看起來乾淨多了。畢竟既然能量與質量有個單位換算,為啥不乾脆說能量就是質量就好了?

再譬如說,大家都知道kT是能量,而k只是能量與溫度的換算比例,總是跟著T一起出現──那就直接用能量單位來算溫度就好啦。於是我們有室溫約為1 / 40 eV,這個有名的數字。

所以說在物理學著作中,有人把Hz、cm^-1當作能量單位,有人用eV來算質量、動量,這些都是廣為接受而且不會造成誤會的用法。

這麼做的關鍵是,即使算式中丟掉了一些常數,對於其物理理解完全不構成妨礙──而且你總是能夠把它放回去。在物理學中我們常要求hbar = c = 1。這兩個數字關係到m、kg、s三個單位,如果你要求放回去後算式的單位是對的,那就只有一種放法。

現在我們回頭看文章開頭的光年:光年跟年差了甚麼?高中物理達人馬上可以告訴你那是光速c,那正是物理學中最常丟掉的常數。因此我相信絕大多數的物理學家會忘記光年與年的差異,除非得到熱心的高中物理達人的指摘。

當然,這不是說混用光年與年的人都知道上面所言。今天講到這裡。